姓氏起源
一、姓氏源流
蹇(Jiǎ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嬴姓,为春秋时秦国大夫蹇叔之后,以祖名为氏。蹇,一说与謇通。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秦国有大夫蹇叔。汉代有蹇兰,为交州刺史。”春秋时秦国大夫蹇叔的后代,以祖名蹇为姓,称为蹇氏,世代相传。又《风俗通义》载:“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蜀有謇衡,为眉州人(见《广韵》)。
得姓始祖:蹇叔(见上)。
二、迁徙分布
(缺)蹇姓望居襄阳郡(今湖北省襄樊一带,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
三、历史名人
蹇 叔: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省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据《公羊传》记述过蹇叔就所谓“哭师”而作的申辩:“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穀梁传》、《吕氏春秋》、《史记》也专写了这事:“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史记·秦本纪》)一句话,蹇叔他们不承认这种“哭之”是“哭师”,因为这是“沮哭”国家军队的严重问题。他们的话是可信的:贤人不撒谎,忠臣不沮军,更何况确有哭的对象在场,哭的原因也可以理解。
蹇 义:明代大臣。字宜之,初名瑢,巴县(今属四川省)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因奏事称旨,太祖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尚书。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狩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其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因得帝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成祖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宣宗即位后,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于左右从备顾问。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义为人朴实,待人以诚。久任吏部尚书,历事五朝,对明初政治曾起过重要作用。其为政致力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蹇先任:曾用名黄代芳(1919-2004),湖南省慈利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贺龙元帅的原配夫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军文化教员、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女生队政治指导员、中共支部书记,冀热辽军区保卫科长,中共县委第一副书记、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兼区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市人民政府秘书厅主任、监察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武汉市委纪检委副书记,轻工业部干部学校校长,轻工业部办公室主任,中组部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共中央纪检委委员。
蹇先佛:蹇先任之胞姐(1916-?),湖南省慈利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肖克上将夫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中共北方分局党校总支书记,中共冀热察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办公室副主任,燃料工业部电力设计局副局长,电力工业部和水电部干部司副司长、司长,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蹇先艾:现代作家(1906-1994)。1906年生于贵州遵义。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1926年参加文学研究会,与李健吾等组织曦社,出版《爝火》杂志。1931年至1937年任北京松坡图书馆编篡主任。此时著有短篇集《朝雾》、《一位英雄》、《乡间的悲剧》等。抗战时期,在贵州与谢逸等组织每周文艺社,出版《每周文艺》,还主编贵州日报副刊《新垒》。1937年至1951年,先后任遵义师范学校校长,贵州大学等校教授。这时作品集有有《盐的故事》、《幸福》等。1951年至1965年相继担任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文化局局长等职。此间作品有短篇集《山城》、《倔强的女人》和散文集《新芽》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置襄阳郡,治今湖北省襄樊一带,郡治在襄阳城内。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2、堂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