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遡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历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僞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谥文。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着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註》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为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一、十二卷。
诗名 | 作者 | 朝代 | 热度 |
---|---|---|---|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至于陨涕追次元韵偶成二篇 其二
|
朱熹 | 宋 | 234 |
怀友
|
朱熹 | 宋 | 234 |
道间厌苦泥淖思亟还家安坐讲习用择之韵呈二贤友
|
朱熹 | 宋 | 234 |
寿母生朝 其五
|
朱熹 | 宋 | 233 |
题程烨程燧兄弟双桂书院
|
朱熹 | 宋 | 232 |
夜雨二首 其二
|
朱熹 | 宋 | 232 |
晚望
|
朱熹 | 宋 | 232 |
卓国太生朝 其一
|
朱熹 | 宋 | 231 |
柚花
|
朱熹 | 宋 | 231 |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 其一
|
朱熹 | 宋 | 231 |
训蒙绝句 莫知其乡二首 其一
|
朱熹 | 宋 | 231 |
月夜述怀
|
朱熹 | 宋 | 230 |
杂记草木九首 其四
|
朱熹 | 宋 | 230 |
秋夕二首 其一
|
朱熹 | 宋 | 230 |
怀潭溪旧居
|
朱熹 | 宋 | 229 |
寄山中旧知七首 其七
|
朱熹 | 宋 | 229 |
武夷精舍杂咏 钓矶
|
朱熹 | 宋 | 229 |
方广圣灯次敬夫韵
|
朱熹 | 宋 | 229 |
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其二
|
朱熹 | 宋 | 229 |
友人黄子衡欲之上庠以诗留行
|
朱熹 | 宋 | 229 |
题景范庐
|
朱熹 | 宋 | 228 |
次秀野韵题卧云庵
|
朱熹 | 宋 | 228 |
十五日再登祝融用台字韵
|
朱熹 | 宋 | 228 |
刘平甫席上分韵得写字
|
朱熹 | 宋 | 228 |
隆冈书院四景诗 其三
|
朱熹 | 宋 | 228 |
云谷杂诗十二首 翫月
|
朱熹 | 宋 | 228 |
闻善决江河
|
朱熹 | 宋 | 227 |
送许顺之南归二首 其二
|
朱熹 | 宋 | 227 |
傅安道杨仪之二漕劝农有诗次韵二首 其一
|
朱熹 | 宋 | 227 |
自东湖至列岫得二小诗 其二
|
朱熹 | 宋 | 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