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2025

朱熹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遡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历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僞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谥文。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着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註》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为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一、十二卷。

诗名 作者 朝代 热度
武夷七咏 仰高堂
朱熹 141
五禽言和王仲衡尚书 其一
朱熹 141
诗送碧崖甘叔怀游庐阜兼简白鹿山长吴兄唐卿及诸耆旧三首 其一
朱熹 141
题谢安石东山图
朱熹 141
重过南塘吊徐一平先生
朱熹 141
怀山田作二首 其一
朱熹 140
分水铺壁间读赵仲缜留题二十字戏续其后
朱熹 140
和敬夫韵
朱熹 140
武夷七咏 趋真亭
朱熹 140
入南康界阅图经感陶公李渤刘凝之事戏作
朱熹 140
分韵得眠意二字赋醉石简寂各一篇呈同游诸兄 其一
朱熹 140
水口行舟二首 其二
朱熹 140
训蒙绝句 居敬二首 其二
朱熹 140
观刘氏山馆壁间所画四时景物各有深趣因为六言一绝復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其一
朱熹 139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復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其二
朱熹 139
云谷二十六咏 云庄
朱熹 139
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 其六
朱熹 139
次吕季克东堂九咏 橘堤
朱熹 139
寄山中旧知七首 其二
朱熹 138
春日偶作
朱熹 138
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其三
朱熹 138
感事再用回向壁间旧韵二首 其二
朱熹 138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復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其三
朱熹 138
武夷精舍杂咏 铁笛亭
朱熹 138
存目 其四
朱熹 138
挽范直阁二首 其二
朱熹 137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丽泽堂
朱熹 137
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豆腐
朱熹 137
云谷二十六咏 石池
朱熹 137
宿休庵用德功壁间韵赠陈道人
朱熹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