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2024

朱熹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遡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历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僞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谥文。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着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註》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为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一、十二卷。

诗名 作者 朝代 热度
小诗奉送择之仁友赴漕台之招后篇喜赵公之得士而不敢致私怨焉然别怀黯然不能成章亦足以见区区也二首 其一
朱熹 135
择之贤友归途左顾示以四明酬唱焕烂盈编三復咏嘆想见聚游之乐辄用黄山即事之韵赋呈择之兼怀子重老兄顺之贤友
朱熹 135
次刘圭甫和人梅花韵
朱熹 135
百丈山六咏 小涧
朱熹 135
九月六日早发潭溪夜登云谷翌旦赋此
朱熹 135
云谷二十六咏 云关
朱熹 135
云谷怀魏元履
朱熹 135
和章国华祈雨呈平父诸兄三首 其二
朱熹 135
读李宾老玉涧诗偶成
朱熹 135
观梅小集以斋禁不得奉陪因寄小诗
朱熹 135
题君子亭
朱熹 135
次公济精舍韵
朱熹 135
伏蒙致政少傅相公宠赐寄题武夷精舍诗一首拜受捧读不胜仰叹无以自见区区感幸之诚辄继高韵缮写拜呈冒渎威尊下情恐悚之至
朱熹 135
丙辰正月三日赠彭世昌归山
朱熹 135
甘泽应祈一苏焦槁皆昭远致政宣义丈及仲卿诸友昼夜精虔不出道场之力而昭远丈惠诗反以见属非所敢当辄依高韵和呈以见鄙怀并简同社诸兄友
朱熹 135
题刘志夫严居厚潇湘诗卷后
朱熹 135
诗送碧崖甘叔怀游庐阜兼简白鹿山长吴兄唐卿及诸耆旧三首 其三
朱熹 135
和刘叔通怀游子蒙之韵
朱熹 135
寄江文卿刘叔通 其一
朱熹 135
寄江文卿刘叔通 其三
朱熹 135
吴山高
朱熹 135
挽周侍郎二首 其一
朱熹 135
易二首 其一
朱熹 135
伏读尤美轩诗卷谨赋一篇寄呈伯时季路二兄
朱熹 135
登閤皂山 其一
朱熹 135
鹤鸣峰
朱熹 135
南塘
朱熹 135
训蒙绝句 学
朱熹 135
训蒙绝句 静二首 其二
朱熹 135
训蒙绝句 小学
朱熹 135